蒙阴县立足基层体总创新 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文旅商展高质量发展
蒙阴县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立足山区县人口分布散、体育基础弱的实际情况,以基层体育总会建设为核心抓手,创新实施“三步走”举措,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搭建孵化平台、推动“体育+”融合,着力构建“组织—服务—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全民健身与经济赋能新模式,成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有效激活“新质生产力”与“文旅商展”协同共振效应,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一、构建“三级递进”组织建设机制,强化体系支撑与资源整合。
蒙阴县从顶层设计、乡镇规范、村级深耕三个维度系统推进体育组织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从“零覆盖”到“全规范”的跨越,为全民健身筑牢根基。
一是推进顶层设计与快速覆盖,奠定组织基础。蒙阴县借助省体育局加强基层体育总会建设的政策东风,结合山区县情创新工作方法,在县级体育总会获编办批复后,迅速推进镇村体总建设。针对镇村“无专职人员、无独立场所、无充足经费”的“三无”困境,探索“分管领导主抓、文化站长靠上、村干部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文化站”挂“体育总会”牌、“文化人”变“文体人”的方式整合资源,并对建设先进的镇村给予健身器材奖励以调动基层积极性,最终提前3年实现县、乡、村三级体育总会组织全覆盖,建成了366家村级体育总会、51家镇级体育组织、33家县级体育社会组织,完成组织建设的初步跨越。
二是深化乡镇级规范化建设,提升组织运转效能。蒙阴县将工作重心转向乡镇级体育总会规范化建设,创新采用 “1+2+N”(1个体育总会+2个人群协会+N个单项协会)模式,树立岱崮镇等示范点,为乡镇体育组织的标准化运作提供参考范例。同时,大规模开展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着力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通过专业化的人才支撑,确保乡镇体育组织不仅“有形”存在,更能“有效”运转,切实发挥在区域全民健身工作中的枢纽作用。
三是深耕村级组织建设,激活全民健身“末梢神经”。蒙阴县深刻认识到村级是激活全民健身“末梢神经”的关键环节,秉承“支部加总会、群众得实惠”的思路,将体育总会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形成工作合力。通过以奖代补、典型引路等方式,持续攻坚村级层面的人才、场地、经费难题,不断夯实村级体育组织的建设基础,真正打通服务群众健身需求的“最后一公里”,让全民健身的成果切实惠及基层群众。
二、完善“一体多能”孵化服务体系,实现组织培育与活力提升。
为破解基层体育组织“办公难、活动难、交流难、发展难”的瓶颈,蒙阴县创新性构建“一体多能”孵化服务体系,为基层体育组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其活力提升。
一是搭建实体孵化平台,奠定组织发展硬件基础。蒙阴县依托县第六中学优质体育场馆资源,建立“蒙阴县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充分践行“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理念。该基地成功吸引县篮协、足协、乒协等20余家体育组织入驻,直接受益人群超5000人次,为基层体育组织提供了稳定的活动与办公场所,有效破解了“办公难、活动难”的问题。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基地运营框架。为确保孵化基地规范有序运转,蒙阴县出台了《蒙阴县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管理办法》《蒙阴县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协议》《蒙阴县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安全责任书》等多项制度。这些制度明确了入驻标准、活动要求及安全责任,从制度层面为基地运营划定了清晰框架,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发挥基地多元服务功能,赋能组织成长与全民健身。孵化基地不仅提供基础办公空间,更承担“成长平台”职责。一方面,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组织管理、赛事策划、财务管理等培训,协助协会打造IP品牌赛事,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各协会资源互通、经验共享。如蒙阴县足球协会入驻后,不仅解决了办公和训练场地难题,还借助基地资源开展了三期免费公益“种子计划”足球启蒙培训班,覆盖600余名适龄儿童;更通过基地对接鲁能梯队,邀请崔鹏主教练带领U17球员交流,让基层教练和小球员学到先进训练理念,明确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基地推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引导入驻协会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气排球比赛、中小学生乒乓球联赛等活动,使其成为激活全民健身热情的“活力集聚地”。
三、创新“体育+”协同发展模式,强化产业融合与经济赋能。
在筑牢体育组织网络、建成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基础上,蒙阴县体育总会以承办体育赛事为核心纽带,推动体育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实现赛事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依托特色资源策划地域赛事,推动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蒙阴县凭借蒙山、云蒙湖、孟良崮、岱崮地貌等独特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底蕴,打造系列具有地域辨识度的赛事。连续举办10届“红色之旅・沂蒙骑行”环云蒙湖自行车赛,除吸引省内外数百名骑行爱好者参赛外,同步配套旅游推介、美食品鉴、民宿体验等活动,形成“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特色模式,成为“体育+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岱崮镇借助“中国第五大地貌”岱崮地貌的独特优势,举办美丽乡村迷你马拉松、“岱崮50”越野赛、山东省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等赛事,将自然景观与体育竞技相结合,吸引大量游客观赛旅游,直接带动当地民宿、农家乐等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扩大赛事举办规模与范围,形成“赛事引流、消费增收”的经济良性循环。近年来,蒙阴县累计承办国家、省、市级赛事100余项次,举办基层全民健身赛事900余项次,在显著提升县域知名度、丰富群众体育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体育与文旅、商展的融合程度。赛事举办期间,县域内酒店入住率、餐饮消费额度、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均实现显著增长,成功将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增量”,构建起以赛事为核心的消费增收良性循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拓展“体育+”融合领域,提升综合赋能效应。蒙阴县依托“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体文旅商融合的基础上,推动入驻基地的体育协会与俱乐部深耕农业、教育、健康领域。农业融合方面,自行车运动协会、樱之崮机车俱乐部每年举办大型自行车、机车巡游等赛事活动,路线设置在田间地头的生产路,更串联起沿途20余个农产品种植基地和旅游景区,每场吸引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营收增长40%,还助销农产品超300万元,让村集体及农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教育融合上,篮球、武术、围棋、乒乓球等协会为23所中小学年开设课程800余节、举办赛事活动60余场,新增青少年培训学员1500余人,带动教培、运动服装、广告制作、赛事保险等相关消费超120万元。健康融合中,体育舞蹈、健身瑜伽等俱乐部联合医疗机构开展产后恢复、康复训练等服务超2000人次,课程预售、健康产品销售等衍生服务带动产业营收增长35%。通过深入挖掘“体育+”的融合模式,既吸引了周边县区群众跨区域消费,也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出体育服务新业态,进一步放大了孵化基地的经济辐射与民生服务效应,为蒙阴县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创造多元价值。
在基层体育总会的有力推动下,蒙阴县以“组织彰活力、赛事聚人气、产业得效益、县域提名气”为抓手,工作成效显著,已连续三年获评“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先进单位”。通过构建“组织建设牢固、政策保障有力、多元赛事引流、产业融合发展”的体总工作开展新机制,实现了“以体育促健康、以运动兴经济”的发展目标,蒙阴县基层体育总会的创新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容,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