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创新体卫融合机制构建全民健康服务新格局
近年来,蒙阴县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立足山区县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体育与卫生健康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着力构建“监测—评估—干预—跟踪” 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体卫融合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群众健康水平。全县建成67个体卫融合站点,累计开展体质监测5.2万人次,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1.8万份,慢性病患者运动干预有效率达到7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2.5%,逐步实现以融合促健康、以服务惠民生的发展目标。
一、筑牢“一体两翼”体卫融合根基,强化体系建设与资源整合。
从组织领导、人才支撑和智慧赋能三个维度系统推进体卫融合机制建设,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地。一是打造高效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充实由县教体局牵头,卫健、民政、财政等部门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工作协调会,解决体卫融合中场地共享、人员协作、经费保障等问题。设立体卫融合专项经费,推动各学校将国民体质监测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保障体质监测设备更新、运动处方推广等工作开展。二是夯实专业互补的人才支撑体系。实施“体卫人才互培计划”,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康复师参加医疗知识和应急培训,由全科医生、康复医师进行指导,推动体卫人才掌握基本医疗知识、急救技能和科学健身指导方法。目前,全县已有10余名体育人才具备基础医疗知识,20余名医护人员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实现体卫人才优势互补,为体卫融合提供人力支撑。三是搭建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务体系。依托市级“智慧体育”平台,高效运用平台中的“体质监测”功能模块,打通群众线上预约登记、定位导航和线下体质监测、制定运动处方等链条,实现群众身体素质与健身方式的科学匹配,累计服务群众3.2万人次,显著提升服务的便利性、有效性。
二、完善“三级四维”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服务覆盖与资源下沉。
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推动体卫融合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多元覆盖。一是构建三级服务网络。在县级层面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配备肺活量、单腿支撑、坐位体前屈等专业检测设备12台;在乡镇层面依托11个卫生院设立体卫融合服务站,为辖区居民提供基础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帮助居民了解身体状况,科学选择健身方式;在村级整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建设服务点55个,开展简易体质监测和群众健身活动组织,将服务延伸至基层,激活农村健身热情,形成便捷高效的“15分钟体卫服务圈”。二是推进四维服务覆盖。实施国民体质监测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的“四维覆盖”工程,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监测,进乡村打通农村健康服务壁垒,进学校守护全龄段学生生长发育,进企业助力职场人群改善健康状况。通过四大场景的精准覆盖,既能为不同群体建立个性化体质档案,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又能逐步构建起全域化、常态化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让健康理念深入社会每个角落,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建立“固定站点+流动服务+现场指导”立体化服务模式,组建3支流动服务队,配备专用车辆和设备,开展下基层服务12次;现场开设“健身课堂”,讲解基础健身理论和运动损伤预防知识,传授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技能,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创新“双轮驱动”长效发展模式,强化科技支撑与风险评估。
聚焦体卫融合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目标,以“科技支撑”与“风险评估”为两大核心驱动力,同步推进健康风险预警、科研技术赋能与评估机制落地,构建起全链条发展体系。一是强化系统治理,筑牢健康风险防控屏障。围绕群众健康需求,通过系统治理打通服务壁垒,建立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开发健康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对输入的居民体质数据进行分析,设置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8类预警指标,实行“红黄蓝”对应的“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色分级管理,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开展体质监测中累计筛查高风险人群3200人,实施重点干预1800例,有效控制率达82%,实现健康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推动健康管理与运动干预有效衔接。二是深化科研合作,强化技术赋能支撑。加强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合作,重点参与和开展体卫融合相关课题研究,联合发表多篇科研学术文章。例如,在运动与慢性疾病预防课题中,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明确了特定运动模式对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前期症状的干预效果。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课题里,深入探究了不同运动强度、频率对青少年身体机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健康风险预警优化、运动干预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推动体卫融合从“实践探索”向“标准化、专业化”转型,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根基。三是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定期对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构建包含活动次数、活动地点、参与人群、项目设置、处方制定、干预结果等多项指标的评估体系,组建由体育科研专家、公共卫生学者和基层体育工作者组成的专业评估小组,结合区域人口结构特征和健康需求差异,制定分年龄段、分类型的评估方案。建立监测数据动态分析库,通过纵向对比历年体质变化趋势、横向比较不同区域工作成效,精准识别薄弱环节。引入公众满意度调查和受益人群反馈机制,将服务对象评价纳入评估维度,系统梳理实践成果与改进方向,为其他地区开展体质监测工作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引和个性化实施建议。
四、形成“多元共治”融合发展生态,推动社会参与和品牌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持续优化体卫融合服务生态,建设特色品牌,营造宣传氛围,构建起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让体卫融合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群众。一是培育多元服务主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卫融合,带动33家体育协会、俱乐部发挥专业优势。在9个城市社区精准培育18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组建10支志愿服务队下沉基层。创新实施“健康带头人”计划,针对性培养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366名,构建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体卫融合服务格局。二是打造特色活动品牌。聚焦群众健康需求,创建“健康蒙阴”系列活动品牌。围绕科学健身、运动康复、慢性病管理等主题,年均开展健身讲座、康复指导、养生体验等特色活动20场次,服务覆盖全年龄段人群,累计惠及群众超4万人次。其中,蒙阴县健身气功协会会长方在明同志,结合地方特色与健康需求创编了“蒙山太极刀”,该功法因兼具浓厚太极风格与实用健身价值,指导并带动了众多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参与习练,不仅成为“健康蒙阴”品牌的特色亮点,更在“2025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交流展示大赛”中斩获一等奖,使“健康蒙阴”活动品牌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肯定与认可。三是深化品牌传播推广。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地方电视台健康专栏、政务新媒体及社区公告栏等渠道,年均发布科普图文、活动预告等内容120余条。联合医疗机构、公共场馆设置宣传角,展示特色服务及案例,发放《科学健身指南》3000册。通过配套开展体育技能展演、健身知识问答等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